华体会官网 huatihuiguanwang 分类>>
懂中国光读书不够要多些“具身知识体验”
读懂中国是一门学问,不仅对传统中国如此,现代中国更是如此。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已经习惯了放眼世界,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但外国人是否学会了纵观中国,用中国的视角回望世界,从而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这是一个文化互动交流、价值观平等互鉴、思想交相观照的时代命题。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球的数百位专家学者,特别是“中国学”学者,齐聚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重要主题进行研讨、交流与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学研究的热点。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很大的不同,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思考路径的选择,特别重要。与会专家认为,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叙事策略,用自由市场、生产、消费、价格等西方话语去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那样就会陷入话语陷阱,看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相。还有学者深刻指出,当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大多忽视了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元素、传统的承继、历史的功用和价值观的渗透,更缺少用连续的观点看待中国、看待中国式现代化。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给出自己独到的观察,“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深厚底蕴。这一历史时刻,不仅在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国家发展轨迹的延续。”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赛义德·哈桑·贾维德指出: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理论探讨,无法割裂中华数千年智慧与社会资本的滋养,这正是“中国特色”的深厚根基。德国学者乌韦·克卢斯曼认为,唯有理解传统与创新之间深刻的辩证互依关系(这一关系深植于中华民族历史脉络),才能准确把握中国发展与创新的成功实践,以及深度求索(DeepSeek)等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突破性成就。美国学者卓睿在采访中指出,中国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更注重探索技术服务社区的路径。且由于政府而非私人资本是核心推动力量,中国的解决方案未必以盈利为目标,而是能够聚焦政府力图解决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社区的教育问题)。这不是西方话语体系能看到的中国发展的底层逻辑。
英国学者卡洛斯·马丁内斯认为,“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于中华传统:两千多年前,儒家哲学家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和谐共生思想”。波兰经济学家格泽高滋·科勒德克认为,逆全球化的悲观情绪蔓延的当下,长期倡导互利共赢全球化理念并矢志实现该目标的中国,给所有南方国家带来了期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理念,正是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的看不见的推动力量。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波博士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了深入研究,他的结论是当前所谓中汽车产能过剩问题,在节能减排目标、新兴产业初期的竞争性投资、雄厚的产业基础与供应链支撑,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具有合理性。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既有经济推动,更有文化内涵。有专家认为,在探讨中国产业规划与发展中,要特别慎用西方视角与方法论,因为中国经济决策的背后往往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子。
来自澳大利亚的魏华德先生,四十余年来长期致力于构建中西文化、商业与政府间的可信桥梁。十九岁时他重走长征路,自此开启与中国人民通过电影、摄影书集及文化项目合作的毕生之旅,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他在接受我们的独家采访时,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我40年来所体会到的是,文化能催生一种我称之为具身知识体验的认知——这种理解并非源于对中国的文字研读,而是来自对中国叙事的情感共鸣与个人化体验,来自人际联结的建立,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的力量,是任何学术论文都无法企及的。”美国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程思丽谈到自己研究李约瑟的学术经历时,感慨地说,今天的李约瑟已经成为中西方交流的一个标识性的文化符号。他的学术道路和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面中国与西方、中国与世界进行连接以及怎样连接的历史与文化的镜子。西班牙马德里弗朗西斯科·德·维多利亚大学教授维克多·科尔蒂佐研究西语世界对中国研究的贡献,他认为西语世界与中国的历史联系源远流长——从最初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到20世纪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这一遗产为我们提供了独特而多元的视角了解中国。这种学术贡献,有助于推动更为均衡的中国研究知识格局的形成。在这一格局中,视角的多元化不仅是理解中国复杂性的关键,也是把握其在当代全球秩序中重要地位的必要前提。
两天的采访以及与专家学者的深度思想交流,让我们对世界与中国真正的交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学既是在研究中国,也是在研究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对话是重中之重。正如美国学者施寒微在我们的独家采访中所讲到的:文化传统本身,以及与各国同行的直接交流,都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差异。外部视角往往能丰富一种文化的自我认知,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正如日本的马克斯·韦伯研究丰富了德国本土的马克斯·韦伯研究,中国对卡尔·马克思等欧洲思想家的研究,同样也能为欧洲带来启发。探索异质文化总会对自身文化认知产生影响。在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中国古语同样适用。